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等专家来我校报告讲学
发布时间:2020-12-2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12月18日,工程结构智能监测与评定技术评审及专家咨询会在铁道校区召开,会议期间,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欧进萍教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主任孙利民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院长朱宏平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伊廷华教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轨道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王森荣,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所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王亚飞六位专家为我校师生报告讲学,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余志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何旭辉等携学院200余师生出席工程结构智能监测与评定学术报告会,另有线上分会场200余人聆听了报告会。报告会由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徐林荣主持。
何旭辉对各位专家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中南大学及土木工程学科的关注、发展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从历史与发展,成就与展望等方面介绍了学校及学院的相关情况,并表示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各位专家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建设好学科,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欧进萍院士作了题为“结构健康监测与服务安全评定和剩余寿命预测”的学术报告。他从结构安全、寿命与耐久性等基本问题出发,结合结构健康监测与工程应用的具体案例,详细阐述了结构作用或交变荷载监测建模、结构损伤与模型修正、结构服役安全评定、结构剩余寿命预测等重要问题,并结合城市与区域工程“天-空-地-体”智能监测,提出了结构健康监测与服役安全评定和剩余寿命预测的挑战与展望。
孙利民教授作了题为“桥梁结构混合监测研究”的学术报告。他指出,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通过安装传感器来获取环境作用及结构响应数据,进而基于监测信息对结构的状态和损伤作出识别与评定,为结构养护管理提供依据,但目前健康监测技术因监测数据的有限性、识别理论的局限性以及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尚难满足工程需求。在此基础上,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场景,提出桥梁结构“混合监测”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而提升结构检测技术的可行性。
朱宏平教授作了题为“结构损伤监测与诊断”的学术报告。他以大型复杂结构为实际应用场景,从建立给予区域损伤灵敏度的关键区域确定方法、以关键区域为对象研发混凝土压电智能探伤技术与装备及研发钢结构磁电智能探伤技术与装备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大型复杂结构健康精准体检技术。
伊廷华教授作了题为“基于模态追踪辨识的大跨径高速铁路桥梁监测预警技术”的学术报告。他指出,大跨径高速铁路桥梁在全寿命服役过程中受复杂温度场、时变风场、列车冲击等共同作用,相关性能会发生动态演化,报告中将桥梁模态辨识细分为列车激扰前、激扰时、激扰后三个阶段,构建起桥梁运营模态追踪辨识的成套技术,并利用模态长期追踪结果开展了异常预警技术研究。
王森荣专家作了“高速铁路轨道结构服役状态在线健侧技术及应用”的学术报告。他以高速铁路轨道结构为对象,调研了目前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的常见病害,并结合高速铁路轨道典型工点监测方法应用案例,提出了基于“光纤传感+视觉测量”的轨道综合监测技术。
王亚飞专家作了题为“城市桥梁智慧管养探索与实践”的学术报告。他指出,城市桥梁具有数量众多、类型复杂与管养困难等难题,针对城市桥梁管养的特点与面临的技术挑战,结合详实的工程案例,详细阐述了桥梁风险专项监测方案、超载车辆风险监管、智慧决策等研究探索与实践,进而对城市桥梁智慧管养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展望。
专家们以详实的案例、生动的语言、独到的见解为与会师生们作了一场场精彩的报告,并认真解答了现场师生提出的各个问题,开阔了师生们的研究问题视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