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古桥研究中心寻访考察安化风雨桥
8月6日-8日,由中南大学古桥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与传播基地共同发起的中南大学“诗话桥梁”党员博士服务团来到益阳市安化县寻访考察安化风雨桥。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由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何旭辉带队,组织了包括长沙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内的13名师生共同参与,受到了安化县委宣传部、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联合寻访考察了伊溪桥、马渡桥、联珠桥、思贤桥、永锡桥、罗家桥、复古桥、燕子桥、福星桥、十义桥等十座古桥。
安化多山也多水,崇山峻岭间,随处可见溪涧与河流蜿蜒曲折地流淌。桥以水而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地域风格,再加上那条曾经繁荣了很长时期的茶马古道,造就了风雨桥这一古建筑群落的形成。安化风雨桥是一个庞大的风雨桥建筑群,现存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风雨桥29座,分布在县境17个乡镇。安华风雨桥不仅承载着古梅山地区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更是多种文明元素浓缩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2013年,国务院将安化风雨桥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化风雨桥是安化先民在县域内一些交通要道上逢溪架设的便民交通设施,主要是由当地一些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乡绅人士捐资修建,以供过往行人旅客打尖歇脚、躲避风雨,通常在桥头立碑或在桥梁上铭记有捐资、建桥情况等文字。安化风雨桥均由青石桥墩、木质桥身和小青瓦桥顶三部分组成,是风雨桥种的一朵奇葩,更是中华古桥梁文化的瑰宝。桥身为长廊式通道,鹊木抬梁,全部采用榫卯结构,桥身两侧均是竖式木栏杆,桥面用木板铺成,两侧则是供行人旅客休息、躲避风雨的木凳。桥梁多为重檐结构,小青瓦桥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脊角或耸立有龙形泥塑,顶上又塔或者宝葫芦等装饰,而在青石桥墩上多雕刻有蜈蚣、太极等图案。因隶属茶马古道之一,在很多风雨桥旁还建有免费为过往行人提供茶水的茶亭,故而古道、古桥、古茶行、古茶亭就成了安化县域内的“四古”文化。
今天行走在一座座风雨桥上,感受被风雨洗刷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雨桥,依然能够感受到“如龙似虹”的它们在穿越百年时光“它们”带给人们的震撼。如今它们依然横亘在村野阡陌之间,在修缮整葺之下,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在青山夕照溪水村庄的映衬下,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更散发着独特而又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何旭辉指出,古桥作为交通桥梁的一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中南大学古桥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通过寻访考察古桥,对古桥的造型技艺、保存情况、破坏情况、历史资料等进行挖掘调研勘测,进而形成古桥的数据库等,一方面是对古桥保护提出有效建议措施,另一方面是践行“知行合一 经世致用”的校训精神教育师生传承发展好中华传统文化,是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科研育人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将案例资料转化为课程育人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