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桥梁——土木院与文新院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
桥梁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源远流长,早在先秦的文献中就可以见到有关“桥”、“梁”的记载,“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大明》)”在这里,“梁”作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向存在。“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诗经·有狐》)”此中的“桥”不仅实指桥梁,而且位于诗首的景物渲染中,起到了“兴”的作用。
古桥古建筑作为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承载着中华文明深沉厚重的“文化自信”,每一座古桥不仅连接了时代,更贯通了古今,不仅体现了古人智慧的结晶,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具有很高的技术成就和文化传承价值。湖南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有着丰厚的桥梁资源禀赋,据悉湖南现存古桥近2000座,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承担历史使命,站在新的起点,成立了中南大学古桥研究中心,并组织承办了第八届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古桥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加强传统古桥的发掘、研究、保护,进一步增强立德树人实效,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
茅以升先生曾言“桥梁是一国文化特征之一”,桥梁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不仅具备建筑艺术的视觉之美,而且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美学意蕴。由此,桥梁建筑与文学的交叉研究才具备了可能与必要性,作为建筑艺术与经典文学之间有机联系载体的桥梁成为土木院与文新院跨学科交叉研究的主题,在此基础上,“诗话桥梁”线上开题会于今天(2020年6月11日)上午10时举行,参与会议的有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书记、知名教授、硕博生等,开题会就课题背景与意义、前期基础与积累、预期成果与形式、存在的问题与讨论等与课题推进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老师与同学们抱有极大的热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古桥与古典文学经典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正是该课题的吸引力所在。
“诗话桥梁”一课题意图以古桥与古诗词为突破,架起土木工程学科与文学学科的交流桥梁,从寻访古桥中探索古诗词的意蕴,从古诗词中体味古桥的意境,并在古桥的前世今生中传承与发扬我国经典桥梁文化,为古桥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贡献绵薄之力。
此前已有相关学者对古桥与古诗词的融汇方面做出了相关研究。在茅以升先生的著作第八章《桥文》中,选录了我国古代经典中包含桥梁字样的“断句”,以见文学家对桥梁的印象。
由于有关桥梁的文献典籍过多,碑记、地方志过散,录不胜录,故茅本《桥文》一章所选,唐诗、宋词、元曲中的断句偏多。茅先生的收录集中于诗词曲中的断句,因此给后辈留下了巨大研究与文化传播空间。
桥梁的英文为bridge,很有趣的是,bridge不仅可以作名词,还可以译为动词的“消除(间距)”“沟通”等义,桥梁作为一种媒介,不仅在地理意义上有着沟通作用,更多时候沟通的是人心,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桥梁意象的沟通意义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晏几道《鹧鸪天》),“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词人们把普遍把桥视作能与心上人相会的地点或是繁华的代名词,总之,桥意象总能给他们受伤的心灵带来一丝慰藉与温暖。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夜泊扬州,共同体味“月明桥上看神仙”的闲情逸致。
“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古桥与古诗词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附录——课题组成员
土木院:
何旭辉院长(负责人)
杨鹰(副书记)
杨孟刚(桥梁系主任、教授)
周智辉(桥梁系书记、副教授)
方淑君(桥梁工程、副教授)
敬海泉(桥梁工程、副教授)
蔡陈之(桥梁工程、副教授)
魏晓军(桥梁工程、副教授)
邹云峰(桥梁工程、副教授)
严磊(讲师)
纪晓飞(学办)
周铁明(学办)
杨涛(学办)
相关研究生、本科生
文新院:
罗军飞书记(负责人)
杨雨(古代文学博士、教授)
习婷(古代文学博士、副教授)
常恒畅(古代文学博士、讲师)
唐苗(古代文学硕士,讲师)
相关硕博生、本科生
刘颖维(中南大学出版社)
课题联合署名:
中南大学古桥研究中心
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